杜仲概述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又名丝连皮、扯丝皮、丝棉皮、玉丝皮、思仲等,属落叶乔木,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杜仲科杜仲属。杜仲是我国特有树种,经济价值很高,资源稀少,被我国有关部门定为国家二级珍贵保护树种。
杜仲是一种价格昂贵的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保胎、活血通络、降血压等功效。杜仲树一年种植,多年受益。根据研究发现,杜仲叶除具有杜仲皮的同药效外,还能提炼出杜仲胶,是各种电器和海底电缆的优质绝缘材料,还可用于整容接骨、补牙等,炼胶后的残渣可制鞋跟。以杜仲叶为原料,可生产出饮料——杜仲晶和杜仲茶。
杜仲是一种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无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杜仲的树冠呈圆球形,小枝光滑,无顶芽,叶椭圆状卵形,翅果狭长椭圆形,扁平,花期4月,叶前开放或与叶同放,果10月至11月成熟。喜光,不耐庇荫,有相当强的耐寒力,在酸性、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根系较浅而侧根发达,萌蘖性强,生长速度中等。用播种、扦插、压条及分蘖,根插也可。
生长习性:喜阳光充足、温和湿润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丘陵、平原均可种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或四旁栽培。
采集: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主产于四川、安徽、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树皮含杜仲胶6~10%,根皮约含10~12%。此外,还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碱0.066毫克%、果胶6.5毫克%、脂肪2.9毫克%、树脂1.76毫克%、有机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后3.5毫克%)、维生素C20.7毫克%、醛糖、绿原酸。
种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组成为亚麻酸67.38%、亚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榈酸4.68%。果实含胶量可达27%,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杜仲的起源:杜仲是非常古老的树种,在地球第四纪(距今200多万年以前)冰川侵袭时,欧亚及北美大陆的众多杜仲植物相继灭绝,只有我国中部由于复杂地形对冰川的阻挡,使少数杜仲有幸保留下来,成为世界上杜仲的唯一幸存地。所以人们把我国的杜仲称之为“活化石植物”。直至1896年杜仲才被引种到欧洲,1899引种到日本,1906年引种到俄国,以后又相继引种到法国、美国、韩国、朝鲜、德国、匈牙利、印度和加拿大。其中引 种面积最大的是前苏联,1931年开始在黑海附近和北高加索进行大量引种栽植,试图解决当时其国内硬性橡胶资源缺乏的问题。此次引种获得成功,所栽植的15年生杜仲高长达6米以上,胸径15~30厘米,每年单株结实量达20千克,且经受住了1940年冬季-40℃严寒的考验。
杜仲的分布:杜仲在国内大多数分布在华中和西南暖温带气候区内,其分布区大体上和长江流域相吻合,即黄河以南,五岭以北,甘肃以西。杜仲的中心产区在陕南,湘西北、川东、川北、滇东北、黔北,黔西、鄂西及豫西甫等地。上述中心产区都属山区和丘陵,目前尚能看到残存的次生天然林和半野生状态的散生树,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杜仲的原始自然分布区。目前除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及贵州有成片自然分布外, 北京、安徽、福建、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及吉林都已进行规模性引种,并取得了成功。但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引种情况看,树木生长发育不良,病虫害较多,这可能与当地气温过高、空气湿度过大及土壤偏酸性有关。从上述自然分布及引种情况来看,杜仲耐寒性强,而温度偏高却往往是杜仲分布的制约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