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性甘温,归经为肝、肾两经。其功效:
①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久服轻身延年。
②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经对杜仲的深入研究,认为杜仲具有“六抗”(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三降”(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保健和治疗功效。
第一章中国人最早发现了杜仲的神奇功能
一.杜仲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
当你听到杜仲是古代一位长寿老人时,可能会很奇怪,杜仲是名贵药材,怎么成了一位古代长寿老人呢?在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位行医的人,姓杜、排行老二,名仲。他筋骨不强,还经常腰腿酸痛。有一天,他进山采药,偶然间看见了一棵粗壮、挺拔的苍天大树,无意中他发现树皮里有像“筋”一样的多条白丝,他就近剥撕其他植物的皮,却未见有这种现象。他认为该种植物不同寻常,树皮里竟有多条白丝“筋骨”。他猜想人若服用了这树皮的“筋骨”,也会像这种植物一样筋骨强健。于是,下决心尝试。第一在服用后,没有不良反应,他就大胆服用。过了几天后,不但没有不良反应,反而自觉精神好多了,腰腿也轻松了,他便继续服用。又过了一段时间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腰板也直了。于是,他长期服用,结果出现了奇迹,他不仅身轻体健,头发乌黑,而且长寿不老。这时候,有人问他“你吃了啥长生不老药?这么精神焕发、轻身耐老?”此时,他便告诉了人们这个秘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些老人也开始服用这种植物的树皮,而且效果很好,出现了许多健康长寿老人。后来,杜仲竟因杜仲服此植物树皮得道成仙而去。为了表达对其崇敬、思念之情,后人遂把这种植物叫做“思仙”“思仲”。天长日久,人们就干脆将这种植物叫“杜仲”。
这个故事并非凭空杜撰,有《本草纲目》为据。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载:“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杜仲,能入肝补肾,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耐劳。……”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原始时代就开始品尝各种植物了。那时候,他们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了解某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使人们懂得在寻觅食物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同时,为了和疾病做斗争,对植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启发人们对某些植物的治病效果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并加以利用。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以及实际经验,人类逐渐创建并积累一些应用植物防治疾病的知识,进而将其发展成传统药物。这就是我国中药的发展史,也是杜仲药材的认识史。
二.杜仲的最早记载
现在有人会问,杜仲何时发现了这种“筋肌强健”的植物?人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了杜仲?这个问题很难准确的回答。据古代医药典籍记载,杜仲的认识和利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和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和系统化。
有关杜仲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汉代:一是汉墓出土的医药木简;二是传统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了大批医药简牍,内容均为有关医药学的记载,考古专家根据其中一枚简牍的题字,将其命名为《治百病方》。医药简牍共载有较完整的医方30多个,药物近百种,其中有治疗“七伤”所致虚劳内伤疾病采用杜仲等补肾药物的记载。简文为“……桔梗十分,牛膝、续断、……杜仲……各四分”。这一古医方说明,当时杜仲已用于治病,并且与其他药物配伍。当时专家考证,杜仲应用年代当在东汉初期,建武、永平(公元55~68年)前后。
杜仲的另一早期记录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三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医史学家一般认为,从中国医学发展的规律和该著作具有的特征来看,它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通过对药物学资料不断地收集整理,至东汉(公元2世纪)才最后成书。书中共载药物365种,将中药物归为上、中、下三品,杜仲属上品,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书中记载:“杜仲味辛平。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劳。一名思仙”,不仅对杜仲的药性、气味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对其主治和功能作了详细描述。这些记载被后世历代医药学文献所继承,经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的证明是可靠的。充分说明当时对杜仲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科学和深刻的程度。
三.杜仲认识的发展史
自从杜仲发现了这种“筋骨强健”的植物后,历代医药学家就对其药性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东汉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层出不穷,均对杜仲有所记载,且对杜仲的认识都有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各种药物都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对于杜仲增加了对药性的新认识、新的功能和异名、具体产地的采收时间等,第一次明确记载杜仲以皮入药。记载杜仲药性“甘、温无毒”,地道药材“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使用方法“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指出了杜仲的特征,确立了“折之多白丝为佳”的鉴别标准。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我国药物学经隋唐以来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注重调查研究,对药物的记载更重实际,重视药性理论的研究。在此阶段对杜仲的认识也达到新的水平。公元1061年,在全国性药物大普查基础上编成的《本草图经》一书,汇总调查结果,广征前代文献,对药物的记载更加全面深刻。书中对杜仲增补了大量新的内容,特别是杜仲的叶、花、果实、木材的药用功能作了首次重要的记载:“初生叶嫩时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汤,谓之棉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屐,亦主益脚。”这一时期对杜仲的认识已相当全面,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其中有关杜仲叶、花、果实、木材的利用和独特的功效是重要的新发现。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杜仲叶、花、果实的药用有效成分与皮基本相同。特别是杜仲叶,国家已将其列入《中国药典》,成为与杜仲(皮)具有同等药效的中药材。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张元素、李昊、王好古等人,对杜仲的药性、药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王好古认为杜仲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经,风虚。”这一看法极受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赞崇。
明朝,中医药发展达到空前高峰,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1596年)集16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医学史上的里和碑。有关杜仲千余年来的知识和经验,也就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李时珍以他精深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杜仲的药性理论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杜仲古方只知滋肾,唯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还进一步阐述其药理“盖肝主筋,肾生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至此,我国传统医药学对杜仲的认识,经李时珍总结阐述,更加系统完备化,达到了经验科学的最高峰。
此后,经清朝到民国时期,对杜仲的认识再未有大的进展。直至现代科学的发展,才促进了杜仲研究,使人们对杜仲有了新的认识。
四.杜仲开发新纪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历代研究杜仲的基础上,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杜仲研究,使杜仲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俄日医学界,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杜仲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使杜仲风风靡全球(第二章详述)。
我国也非常重视杜仲研究,成立了中国林学会杜仲研究会和中国杜仲综合开发协会。国内医药学家和植物化学专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申报了一大批发明专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康健、王蓝、马希汉、马柏林、高锦明等教授,及赵德义、孙波、董娟娥等副教授,研制出红茶香型杜仲茶、绿色杜仲雄花蕾茶、杜仲速溶茶、杜仲口服液、杜仲胶囊、紫苏油软胶囊、杜仲α-亚麻酸软胶囊、杜仲总苷、杜仲黄酮等系列产品以及杜仲籽剥壳机和中草药三步连续循环提取浓缩机组等专利技术。尤其是杜仲茶、杜仲胶囊、杜仲口服液、紫苏油软胶囊、杜仲α-亚麻酸软胶囊已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开发出的“杜仲茶”专利产品,不仅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且完全祛除了杜仲的苦涩异味,并具有红茶香型风味;“杜仲胶囊”、“杜仲口服液”产品是采用自己研制的专利技术(“一种从杜仲叶中连续提取活性物质的方法”)和专利设备(“中草药三步连续循环提取浓缩机组”)从杜仲叶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活性物质,保健功能强;研制出的紫苏油软胶囊和杜仲α-亚麻酸软胶囊,不仅α-亚麻酸含量高,而且各项理化指标优良。曾出版有关杜仲研究著作7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申报6项国家发明专利。曾主持如开了三次全国杜仲学术研讨会(1991年,贵州遵义;1993年,陕西略阳;1995年,河南洛阳)和两届国际杜仲学术研讨会(1997年,西安;2005年,陕西杨凌)。特别是对杜仲的次生代谢物(即药用有效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特有植物杜仲次生代谢物的专著《中国杜仲次生代谢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并以次生代谢物为主要选育指标,选育出了秦仲1、2、3、4号杜仲新品种,填补了国内外无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高胶型品种的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了陕西省林木良种审定,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西北大学秦振栋、吴养曾、孙文基教授等,贵州省药品检验所徐诗伦教授等,北京中医大学李家实教授等,北京医科大学程铁明、车庆明教授等的有效成分提取、分析及药理学研究、北京大学李正理、崔克明教授等的杜仲环状剥皮再生理论与技术研究,西北大学胡正海、田兰馨教授等的杜仲解剖研究,贵州农学院周政贤教授、中国林业科学院经济林研究中心杜红岩研究员等的杜仲丰产栽培技术、杜仲雄花茶研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严瑞芳研究员等的杜仲胶研究,均为杜仲的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国内外科学家为杜仲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上,2002年2月,国家卫生部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1002]51号)一文中,将杜仲叶与杜仲(皮)一起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这是有关杜仲和杜仲叶应用上的一个重要文件。
2005年奏,又迎来了杜仲认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在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杜仲叶的药用有效成分与杜仲皮基本相同、药用功能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我国将杜仲叶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05年版。并确定绿原酸为杜仲叶药材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及其含水量量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法定杜仲叶为中药材的权威性文献。这一权威性文献,是经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实施,为建国以来的第八版药典。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杜仲研究,使杜仲的认识有了一个大的突破,杜仲开发利用步入新纪元。